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浪潮中,高等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。这一变革不仅聚焦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,更着重于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。在此背景下,教师的角色也悄然转变,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进化为学习的激励者、组织者和引导者。
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技术系在《专业导引与职涯规划(软件工程专业)》课程中,率先探索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。他们以“软件设计模式之争——敏捷开发与螺旋模型”为主题,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活动。这一创新举措不仅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,更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,彰显了教育创新的无限活力。
辩论赛:敏捷开发 VS 螺旋模型,如何择优?
在软件工程2024级新生课堂上,一场关于“软件开发模型:敏捷开发还是螺旋模型更优?”的辩论赛激情上演。黑板不再是单调的知识展示墙,而是成为了思想碰撞的火花台,学生们在这里各抒己见,畅所欲言。
图1 同学们在进行辩论
正方阵营坚信敏捷开发是最佳选择,他们强调敏捷开发的快速迭代、高度适应性和灵活性,认为这更符合当前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的需求环境。而反方阵营则力推螺旋模型,他们指出螺旋模型在风险管理、结构逻辑和大型项目应用中的独特优势,特别是在需要严格保障质量的领域,螺旋模型更是无可替代。
辩论过程中,双方围绕项目成本控制、用户反馈价值和团队协作效率等核心议题展开了激烈的交锋。正方提出敏捷开发在初创企业中能够迅速试错,贴近市场需求;反方则反驳称初创企业同样面临资金和资源压力,螺旋模型的风险控制更为稳健。辩论赛不仅让学生们对软件开发模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,更激发了他们对软件工程领域的浓厚兴趣。
寓教于乐:创意教学效果显现
课堂主讲教师崔容宇表示,这次辩论活动并非为了单纯追求教学效果的创新,而是结合软件工程特性和学生职业规划实际而精心设计的。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,帮助他们更早地建立起理论与实践的联系,培养他们的系统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。
学生们在辩论中不仅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,还通过查阅资料、组织语言和团队协作等过程,锻炼了自己的综合素质。一位参与辩论的学生表示:“以前觉得开发模式这些概念很抽象,难以理解。但通过这种辩论方式,我真正感受到了敏捷开发和螺旋模型背后的实际逻辑,也明白了软件工程师在选择开发模式时需要考虑的现实因素。”
不只是学生通过活动受益,崔教师也从中深有感触:“我发现一些平时课堂上话不多的学生,在辩论中滔滔不绝,甚至引经据典。这种教学形式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们学习的潜力,也让我自己对未来的课堂设计更加有信心。”
超越课堂:教学创新永无止境
这次辩论活动不仅成功激发了学生对软件设计模式的学习兴趣,还在多个方面实现了教学目标的提升。学生们通过深入的辩论分析,重新审视了软件模式背后的理论和实际作用,深化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。同时,团队协作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,为将来参与软件工程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更为重要的是,辩论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,使他们能够从多角度分析和判断问题。通过“在质疑中强化自我认知”的交锋,学生们对复杂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
对此,软件工程技术系副主任郭洋老师表示:“未来的课程设计将不断融入‘师生互动、场景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’的新元素,逐步形成‘课堂+实践+反思’的一体化教育模式,助力学生成长为高素质的软件工程技术人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