软件工程技术系举办AI赋能软件工程技术专业画像构建:指标解读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教研活动
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16日      阅读:82

2025年10月15日下午,数智应用技术学院软件工程技术系于C7-302会议室成功举办了本学期第二次教研教改活动。本次活动的主题为“AI赋能软件工程技术专业画像构建:指标解读与人才培养方案优化”。活动旨在深入探讨当前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,并研讨职业技能提升工作方案的细节,以期进一步提升软件工程技术专业的教育质量,培养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。

活动伊始,软件工程技术系副主任袁铃老师以TOPCARES能力指标体系为框架,指出当前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连接不紧密问题:“1+X”证书与课程“课证融通”未显性化(如《Java语言程序设计》未对接“Java软件开发工程师”证书)。

图1 袁铃老师做分享

围绕专业核心课程设置,教师们结合“编程与算法基础、软件工程与系统设计、智能技术与数据科学、全栈开发与工程实践”四大课程群达成共识:核心课需覆盖编程基础(Python/Java)、工程核心(软件工程、软件测试)、数据与智能类内容,同时平衡必修与选修课程,避免知识断层。

人工智能课程设置上,结合AI相关课程的现状,教师们确定阶梯式体系:低年级开设《人工智能通识IV》,中年级开设《Python 数据分析与可视化》,高年级开设《人工智能开发实践》等。袁铃老师提出,需增加AI在软件测试、全栈开发的落地案例,提升课程实用性。

图2 软件工程技术系全体老师交流讨论

在学生职业技能提升环节,教师们明确三项举措:一是优化实践学分结构,整合实验内容为“项目式实验包”;二是在课程标准中显性化“1+X”对接关系,如考“Java 软件开发工程师”可免修相关课程模块;三是依据学校分数折算办法,实现证书与学分折算。

此次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明确方案优化方向,在“课程体系-能力指标-职业需求”闭环上达成共识,为培养“编程能力+工程思维+ AI素养”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。

撰稿人:袁铃

一审一校:罗关凤

二审二校:刘杰平

三审三校:张敏

Copyright © 2002-2025 成都东软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
地址:四川省 成都市 都江堰市 青城山镇东软大道1号
邮编:611844
蜀ICP备12011972号